长征,被誉为世界军事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中的一项伟大壮举,其历程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尤以腊子口战役的传奇性尤为突出。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早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史实,讲述了无数英雄的事迹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英勇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也令我们深感震撼。
然而,长征路上的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危机与生死抉择。在这些战役中,腊子口战役常常被忽略,但它无疑是长征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战,甚至其凶险程度远胜泸定桥。腊子口的战斗决定了红军能否顺利北上,更关乎到整个革命的前途命运。正如聂荣臻元帅回忆所言:“这场战役如果失败,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场鲜为人知的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2日,红军中央在甘肃南部的迭部县召开会议,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了今后行动的方针,明确表示要打破敌人的围堵,北上与外部力量接触,并计划建立新的根据地。毛主席认为不能仅在陕甘一带建立稳固根据地,而是应通过游击战与敌人展开更广泛的斗争,打通和外界的联系。
展开剩余80%北上的道路有三条选择,第一条是直接北上,第二条是向东进军再北上,第三条是向西进军再北上。然而,选择向东进发将遭遇胡宗南的精锐部队,红军刚刚经历了雪山草地、泸定桥等严酷战斗,疲惫不堪,根本不可能再承受这样的压力;而向西绕道青海更是死路一条,无法补给且极度危险。最终,红军决定选择穿越天险腊子口,突破敌军的防线。
腊子口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它是通往甘南的唯一通道。当地的地形险峻,悬崖峭壁高耸,通道仅有一座木桥可通行。而桥下是湍急的河流,敌军将此处守得固若金汤,显得几乎不可攻克。国民党得知红军要北上的消息后,迅速派遣鲁大昌的主力部队驻守在腊子口进行阻截,同时还雇佣了当地的藏族土司协助拦截。我军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腊子口,胡宗南的部队很可能赶到,红军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毛主席指示聂荣臻必须在三天内突破腊子口,打破敌人的封锁,确保红军能够顺利北上。为了突破这一难关,聂荣臻决定由红四团负责突击任务。在经过一番讨论后,王开湘和杨成武决定派出表现最为勇猛的红四团二营进行突破。二营曾在之前的战斗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王开湘对这个营充满信心。
当二营战士们抵达腊子口时,面对眼前狭窄险峻的地形,士兵们的心里也不禁打起了鼓。腊子口唯一的通道是一座小木桥,而桥的对面则是敌人的重重防线。敌人严密守卫,设有多个碉堡和机枪阵地,企图一举击溃红军的进攻。即便如此,二营依旧毫不畏惧,决定采取强攻战术。
夜幕降临时,二营六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然而,敌人并未与红军正面交锋,而是藏身于碉堡内,利用手榴弹对我军进行压制。六连在遭遇敌人猛烈火力后,伤亡惨重,几次进攻均未能突破。毛主席在前线指挥,并多次询问战况。经过战斗指挥的商讨,决定暂时撤回六连进行休整,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战斗陷入胶着时,红军终于发现敌人守卫的漏洞。原来,敌人将所有兵力集中在了桥口,而两侧的悬崖却几乎无人防守。得知这一发现后,红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杨成武带领六连正面攻击,另一路由王开湘带领一连和二连爬上悬崖进行包抄。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战士挺身而出,表示自己可以爬上悬崖并拉上绳索。经过一番商量,这名战士带着铁钩竹竿成功爬上了悬崖,为后续的部队提供了支援。经过一个小时的紧张等待,绳索终于送了上来,王开湘带领的部队成功登上了悬崖,准备从敌人的侧翼进行突袭。
随着信号弹的升起,六连再次发起猛烈进攻。敌人被突然的攻击震惊,防线一度被打破。在随后展开的白刃战中,敌军部分士兵被吓得跪地求饶,红军则如猛虎下山,迅速将敌军击溃。9月17日,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红四团成功突破腊子口,敌人大败,留下了大量物资供我军补给。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不仅标志着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还使得红军北上的道路彻底打开。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大亮点。此次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成功,更是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象征。而那位名叫“云贵川”的年轻战士,也因其英勇事迹而成为腊子口战役中的传奇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股票如何配资杠杆-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网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