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文章,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2013年春天,河南省新县一家慈善机构正忙于整理日常收到的捐款。突然间,财务人员惊呼出声,吸引了其他工作人员的注意。原本即将枯竭的账户余额忽然增加了二十万元,这笔如甘露般及时的捐款为机构续命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大家盯着捐款人的名字静默良久,随后目光齐齐投向远方,那儿有一座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墓碑,碑上刻着“许光”三个字。差不多半个世纪前,人们只知道他是著名上将许世友的长子,是中国海军中的重量级人物。然而多年过去,许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不仅是许光,更是新县的许光,是属于人民的许光。正当大家对他的认知渐渐加深时,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这片土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他留给人们的记忆仅有那简单朴素的葬礼和将积蓄二十万全部捐献的伟大胸怀。
展开剩余88%1987年7月,河南新县突然遭遇一场罕见的大暴雨,村民们措手不及,纷纷惊慌躲避。倾盆而下的雨水洒满土地,迅速引发了多种自然灾害,这片以农耕为生的地方陷入了苦难。连续不断的降雨冲毁了即将收割的庄稼,农民们面临极大的生计危机。灾情最为严重的是房屋,暴雨的巨大压力让许多建筑瞬间坍塌,许多家庭失去了遮风挡雨的避难所。有数户村民尚未及时撤离,被断裂的道路隔绝,困在摇摇欲坠的废墟之中。时任新县军事科科长的许光得知灾情后,立刻义无反顾地带领手下赶赴山区救援,这些受困村民大多是自己一起成长的老邻居,他心怀焦虑,满怀责任感踏上征途。
汽车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驶,暴雨让路况极度恶劣。忽然,一块巨大的落石从山上滚落,直击车辆一侧,致使车体严重损毁。车内的许光无处躲避,头部受到猛烈撞击,鲜血直流。紧急送医后,虽然医生们尽力抢救,但他仍深陷昏迷,生命危在旦夕。医护人员望着病床上的许光,心中焦急万分。即便他们见惯生死,但面对这位为人民尽心尽力的好公仆,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们默默为许光祈祷,希望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不会带走他的生命。
许光,是上将许世友的长子。从记事起,他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印象十分模糊。每当看到其他孩子被父亲欢快地抱起,玩耍时,他只能怀着羡慕的目光看向身边的祖母,轻声问:“我的爸爸在哪里呢?”祖母面对孙子炽热的眼神,心里满是千言万语,却只能摸摸孩子的头,温柔地解释:“爸爸在外面打坏人,马上就回来。”每当说出这句话,她内心其实百感交集,儿子身处战场,危险随时笼罩,不知道何时能平安归来。
1932年,随着战火愈演愈烈,国民党军队将新县大别山作为重点扫荡对象。年幼的许光被姑姑和祖母紧紧护送进山洞躲避战火,日复一日,炮火连绵不绝。那段灰暗潮湿的洞穴生活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虽然环境恶劣,村民们只能紧挨在一起,尽量保持安静以避免被发现,但冲突和危险依然频发。即使祖母尽心保护,幼小的许光依旧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村民的暴动、敌军的猛攻,所有血腥画面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清楚认识到父亲所面对的凶险敌人。
这段冲击让年仅七岁的许光在1936年开始踏上革命之路,作为童子军在大别山深山中锤炼自己。他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生存,观察环境,架桥铺路,适应团队生活,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童子军。尽管白天在山中训练,每当傍晚,他总会陪着祖母坐在院子里,目光凝望着村口,等待着父亲的身影。祖孙两人每日如此,心中怀揣着对许世友归来的渴望。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这样的等待竟持续了十几年。
许世友为何二十几年未曾归家,背后有着艰难的无奈。他一生战功赫赫,自1932年起便奋战在前线。许世友被誉为“开国上将”绝非虚名,他参与过无数战役,多次出生入死。1927年他毅然加入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坚定为革命贡献力量。其性格直爽,与部下上下关系融洽,谋略与胆识有目共睹。凭借出色表现,短时间内升任红军多个军职,步步为营,赢得荣誉。
许世友有一个独特习惯:每次作战前,他都会仔细研究地图与地形,确保自己对战场了如指掌,避免无谓伤亡。作为大别山土生土长的人,他对山地地形有深刻了解。曾有一次,部队行驶在未曾踏足的区域,许世友准确预测需要提前转弯,调整路线,最终按时抵达。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准备,减少了部队许多弯路,提升了作战效率。
1930年至1934年,许世友多次主动承担阻敌任务,带领部队以少胜多。特别是在1933年的万源保卫战中,他坚守阵地三个月,击退敌军,取得辉煌胜利。即使身处生死边缘,他始终牵挂着远方家乡的亲人,期盼战争结束,衣锦还乡。
尽管数次写信寄家,却因战乱未能送达。因无法与家人联系,许世友心中始终牵挂,担忧他们的安危。直到1948年,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革命取得重大转折,他终于得以与家人团聚。此时的许光已二十岁,终于在南京见到了久别的父亲,父子重逢,情深意切。
许世友得知儿子许光健康成长,内心感慨万分,更欣喜儿子有志参军。1950年,许光进入大连海军舰艇学校学习,正式成为一名海军。尽管海上生活与陆地大不相同,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奋努力,于1958年成为中国首批自主培训的舰长,带领舰队奋勇前行。作为父亲,许世友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许光在海军中步步高升,始终谦逊低调,不骄不躁,继续努力攀登新的高峰。1965年一次回家与父亲共进晚餐,未曾料想这顿饭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饭桌上,许光察觉父亲愁容满面,追问之下得知远在新县的祖母病重,许世友因公务繁忙无法回家。家中无人照料老人,让父亲心急如焚。祖母虽坚强说自己无碍,但儿子心知其盼望与期待。作为祖母抚养长大的孙子,许光深有体会,决定离开海军,回乡照顾祖母。
听到儿子的决定,许世友既感动又不舍。那个昔日的小男孩如今已成长为能担当家庭责任的男子汉。1965年,许光返乡半年后,祖母因病去世,幸亏他的陪伴减轻了老人遗憾。许世友本想调儿子回海军发展,未曾料到许光已经与新县人民结下深厚情感。看到家乡贫困与落后,他决定留下,继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1970年夏天,作为军事科科长的许光接获重要任务:在黄冠帽山建设微波通信站。该地山势险峻,车辆难以通行,许光带领群众挥舞镰刀、锄头,一步步开垦山地。所有设备皆由壮汉肩挑背负,人工搬运至指定地点。施工期间,他们席地而睡,连续奋战超过300天夜,只为改善家乡通信条件。
此外,许光选择留在新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照顾军属。许光发现,许多老军眷孤独无助,或因子女牺牲,或因战争造成家庭破裂,生活艰难。1965年至1977年间,他送走了祖母和五位亲戚,以及九位年长的军属。许光用心照料他们,让这些老人安详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工资用于支持家乡建设,帮助贫困家庭。生活节俭的他,常年穿着一件补丁累累、色彩斑斓的旧衣服。多年在新县,许光从未倚仗父亲上将的身份,除了曾被父亲准备调回海军时,始终默默奉献。海军部队曾多次邀请他回归,但他始终坚守,认为在新县工作同样是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1987年暴雨中受伤的许光,经过三天三夜昏迷终于醒来,醒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关心灾区村民的安置情况。不待回应,他自行拔掉输液管,招呼助理开车继续奔赴救援现场。他匆忙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直至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病离世,人民依旧铭记这位革命后代的无私奉献。
去世前夕,许光仍挂念人民,叮嘱家人停止治疗,将有限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他将自己多年积蓄的20万元全部捐献给新县。葬礼简朴,仅有一张遗照和一口薄棺。当天细雨蒙蒙,新县数万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表达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与敬意。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股票如何配资杠杆-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网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