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作为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国民党政权的首要任务便是组织调兵遣将,从日军手中接管沦陷区。然而,东北地区却成为了一个例外。当时,日本关东军的主力接近70万人,已经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议,被苏联出兵消灭。与此同时,苏军也已经实际控制了这一地区的领土。因此,国民党政权最初对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种“外交”接收的策略,通过与苏联的外交谈判来实现接管。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板块,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资源价值。该地区包括热河和内蒙古东部,面积达到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抗战胜利后,东北不仅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东北地区西接蒙古,东邻朝鲜,背靠苏联,如果中共能够控制这一地区,便能将冀热辽解放区与隔海相望的胶东解放区连接成一片,形成对国民党构成巨大威胁。而如果国民党控制了东北,中共则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展开剩余67%从资源和经济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更是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重地。这里物产丰富,资源雄厚,工业发达,交通便利。钢铁产量占全国90%以上,年工业产量约占全国的8%。东北每年出产谷物近2000万吨,大豆的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此外,东北的铁路总长度达到1.4万公里,占全国总铁路长度的一半以上,铁矿储量超过58亿吨,煤矿储量达到190亿吨。所有这些资源都让东北成为了一个战略价值非凡的地区。
然而,在国民党政权尝试接管东北时,局势并不像预期中那样顺利。蒋介石在重庆多次与苏联代表会晤,协商接管事宜,并迅速着手安排人事。8月31日,国民党宣布设立东北行营,任命政学系首领熊式辉为行营主任,负责与苏军进行接洽。9月5日,蒋经国被任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专职负责与苏联方面的谈判。尽管苏联并没有长期占领东北的打算,但东北驻军的军需物资非常庞大,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时常处于极限状态,苏联急切希望能够尽快把东北交给国民党政府,解脱自己。
然而,随着美军的介入,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军开始出动军舰和飞机,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如果美国的海空军借机进入东北并长期驻扎,将会对苏联的远东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这一情况使得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阻止国民党在东北的接管。
面对这些困难,国民党政权的接收行动进展缓慢。熊式辉一行抵达长春后,处处碰壁,几乎被苏军软禁。与此同时,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亲自率领部队,准备从大连港登陆,但却遭到苏军拒绝。转而计划从营口、葫芦岛和安东等港口登陆,却也被苏军一一否决。最终,国民党只得选择从其他港口登陆,通过陆路向山海关集结兵力,再进东北。
为尽快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国民党军队提出了空运沈阳和长春等地的要求。经过艰难的交涉,苏军勉强同意了空运方案。但这项方案充满了限制和困扰:从11月17日开始,空运只能在前3天将部队空投到沈阳,后3天空运才能到长春。而且每次只能用一架飞机,且空运时间仅限6天。如此荒谬的条件,几乎让国民党军队只能通过空运给中共的部队送补给。
至此,国民党与苏联的谈判彻底破裂。为了给苏联施加外交压力,熊式辉决定撤退到山海关,而这一行动也无形中加速了中共在东北的扩展和巩固。
发布于:天津市秦安配资-股票如何配资杠杆-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网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