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起中国海军,那真是士气高涨、豪情满怀。三艘航母劈波斩浪,万吨大驱威武雄壮,看着心里就特别踏实。可要知道,这支钢铁巨流,刚起步那会儿,简直是难如登天,更像是在一片瓦砾和绝望的诅咒中硬生生刨出来的。
那是1949年的春天,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灰溜溜地撤往台湾。临走前,他们的海军司令桂永清撂下一句阴狠的话:“共产党想搞海军,简直是痴人说梦!留给你们的,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这话一点不夸张,能开走的军舰一条没剩,开不走的、修不好的,他们不是炸沉就是破坏殆尽。船厂里值钱的机器、关键的设备零件,更是被洗劫一空。意思明摆着:老子得不到的,你也甭想捞着!
面对这么个烂摊子,换了谁都得心里打鼓。可共产党这支队伍,是从尸山血海里闯出来的,字典里就没有“退缩”俩字。中央的决心下得快而且坚定:这海军,必须建!而且得建成能守家卫国、谁都不敢小觑的海上长城!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华东野战军头上,挑大梁的,是张爱萍将军。
说起来,张爱萍是打硬仗的好手,可在海上,他可是个彻底的“旱鸭子”。他自己都不止一次地坦白:“我是个‘旱鸭子’,游泳都费劲,别提什么航海、海战了,那真是一窍不通。”陈老总听了,哈哈大笑,豁达地说:“你没当过兵,后来不也成了指挥官?没当过骑兵,不也当了骑兵团长?现在是历史逼着我们干,不会就学嘛!还得干好!”就这么着,张爱萍临危受命,带着最初仅有的十几个人,在江苏泰州白马庙,硬是把“华东军区海军”的牌子竖了起来。那是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人民海军的生日。
说是成立了,可家底薄得可怜。手里缺船、缺人,更缺技术、缺经验。张爱萍心里明镜似的,海军这行当,玩的是高科技,光有革命热情解决不了问题。得有懂行的“老师傅”,还得有能开动的“家伙什”。他仔细琢磨,定下了早期的建军方针:“在共产党领导下,以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可是大智慧——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用人才!甭管你以前是哪条船上的人,只要你有真本事,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咱就敞开大门欢迎!
为了招揽人才,张爱萍也是拼了。他在当时影响力极大的上海《大公报》上登了个启事,设立了“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欢迎原国民党海军的官兵前来报到。你还别说,应者云集。其中有两位关键人物,对早期海军的建设居功至伟,但把他们请出来,可真是煞费苦心,堪称一波三折。
一位叫徐时辅,这人在国民党海军里可是个响当当的技术权威,在美国海军学院念过研究生,而且跟桂永清还是拜把子兄弟。解放前夕,桂永清一个劲儿劝他去台湾,他都给婉拒了,留在了上海。当时不少人对此有疑虑,觉得他跟老蒋那边关系太深,能真心实意过来吗?张爱萍的看法不同,他一锤定音:“人家能主动选择留下,说明心里还是装着国家民族的,这种有家国情怀又有真本事的专家,咱们怎么能拒之门外?”他决定亲自上门去请。徐时辅一见,解放军的司令员竟然亲自登门拜访,又惊又喜,当场就表示愿意为新海军效力。张爱萍当即任命他为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把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后来,徐时辅结婚,有人悄悄跟张爱萍打小报告,说他岳父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政治背景复杂,您要不要考虑一下,参加婚礼可能影响不好?张爱萍一听,大手一挥:“这叫什么话!”不仅去了,还在婚礼上亲自当了证婚人,送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这份信任和器重,让徐时辅感动得稀里哗啦,这份情谊,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成为新老同志融洽相处的一段佳话。
另一位更是分量十足的人物,他就是林遵。这名字响亮啊,他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本人也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过,抗战期间就曾率舰英勇作战,解放前夕更是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在渡江战役前夕,他审时度势,在南京江面上率部起义,为解放军渡江扫清了重要障碍,毛主席都盛赞这是“南京江面上的壮举”。按理说,这样有资历、有本事的起义将领,请他来建设新海军,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吧?可事情偏偏没那么简单。
张爱萍得知林遵留了下来,满怀敬意和热情地去拜访,想请他出山。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林遵出生海军世家,又长期接受西方正规海军教育,骨子里透着一股“专业”的傲气。他很直白地对张爱萍说:“张司令,搞海军可不像你们陆军,会打枪就行。海军士兵至少得初中文化,军官学历要求更高。就解放军现在这个底子,就算弄到军舰,那些精密仪器,我怕你们连怎么开都不知道。”这话虽然硬邦邦地不中听,可也是技术专家看到差距后的大实话。张爱萍听了,非但没生气,心里反而更清楚:正因为差距大、难度高,才更需要林遵这样的顶尖专家来掌舵引路!
第一次没请动,张爱萍没放弃。他觉得份量还不够,又请动了自己在军界威望极高的老首长——刘伯承元帅出面。刘帅亲自出马,和林遵一番长谈。可谈下来,林遵的态度还是没变,依旧认为解放军底子太薄,技术力量跟不上,暂时难以真正接管和运用海军。刘帅看着林遵,又看了看张爱萍,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爱萍啊,我看林遵是想当海军司令啊。”张爱萍倒也爽快:“只要他肯来,真有本事,让他当又有何妨!”但刘帅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地提醒他:“那不就成了‘非人民’的海军了!”刘帅这句话,如当头棒喝,猛地把张爱萍点醒。是啊,这支队伍姓“人”,叫“人民军队”,性质是根基,绝不能丢!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
一面是请不动的技术“大神”,一面是紧迫的建军任务。张爱萍没有停下脚步,他一边忙着想方设法搜罗能下水的船只,培训陆军过来的“旱鸭子”战士,一边还在苦苦思索,怎么才能把林遵这尊“真佛”给请过来。他琢磨了一个办法:对那些起义过来的原国民党海军官兵,解放军上下都客客气气地称他们为“原海军同志”,不搞区别对待,先拉近心理距离,用真诚和尊重消融隔阂。
转机,出现在一次关键的中央召唤。毛主席要召见张爱萍和林遵等原国民党起义将领代表。到了北京,在会客厅里,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让林遵深受触动——毛主席在入座时,特意让林遵坐在了第一个单人沙发上。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伟人从国家和民族的远大前途,谈到个人的抱负和价值,再具体讲到建设一支强大人民海军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他特别提到,国共本是一家,内战是蒋介石背叛造成的。现在既然都回到了一起,就应该同心同德。老海军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是新海军学习的榜样。新海军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也是老海军值得借鉴的地方。只要新老海军同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建成一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强大人民海军!
毛主席的一番话,高屋建瓴,饱含深情,说得林遵心潮澎湃,再难平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也真真切切地看清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之前那些纠结的技术顾虑,那些心底的傲气和成见,在伟人的宽广胸怀和宏伟远见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瞬间土崩瓦解。他被打动了,彻底想通了,真心实意、心悦诚服地答应,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这支刚刚诞生的人民海军!
就这样,在张爱萍这样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操持下,在无数原海军和解放军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林遵、徐时辅这些关键“大拿”的加入,人民海军的骨架一点点立了起来,家底一天天攒了起来。张爱萍和徐时辅一起,还琢磨出了一套土洋结合的“速成”训练法:先不管那些高深的原理,就像教人学开灯、学骑自行车一样,让陆军过来的战士们先学会舰艇上的各种开关怎么扳、机器怎么启动、船怎么开起来、炮怎么瞄准打出去。用最直观、最实用的办法,让他们先“入门”,先“会用”,再慢慢理解原理。林遵刚开始看到这种“不正规”的练法,觉得不可思议,海军哪有速成的?但看到短短几个月时间,那些曾经的“旱鸭子”战士真的能有模有样地在军舰上鼓捣起来,甚至能在江面上熟练操作,他也打心底里服气了,对这种创新性的训练模式刮目相看。
1949年9月,林遵被正式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他放下了所有的顾虑和身段,开始全力辅佐张爱萍开展工作。有一次,在确定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的名单时,张爱萍拟定了一份由17人组成的名单,里头大部分是原国民党海军的高级军官,许多人都有留学经历,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张爱萍把名单拿给林遵看,想听听他的意见。林遵看了,却直摇头,迟疑地说:“张司令,名单上这些人...政治上是不是复杂了点?有的以前还公开攻击过共产党呢。”张爱萍听了,笑了,语气坚定地说:“林遵同志,这你就多虑了。我都不嫌弃他们复杂,你倒嫌他们复杂了!他们是人才啊,是技术骨干,是海军建设最需要的人!只要是人才,咱们就得用,还得重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也让林遵深受触动,更彻底理解了人民海军胸怀的宽广和对人才的渴望。
一年后的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在南京长江草鞋峡江面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军舰命名典礼。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索,几乎看不到能动的船影,可如今,数十艘经过修复、改装、新建的战舰整齐地列队江面,彩旗猎猎,威武雄壮。林遵作为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典礼,张爱萍站在码头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滔滔碧波盈大江,战舰成阵、彩旗飘舞扬……人民海军初创立,蛟龙展威护固国疆。”
从一堆锈迹斑斑的废铜烂铁起步,从一片几乎是零的基底出发,到初具规模、有模有样的海上劲旅,人民海军的早期建设者们,凭借着一股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服输劲头,一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海纳百川胸怀,硬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这其中,有张爱萍这样果敢坚毅的“领头雁”运筹帷幄,有林遵、徐时辅这样识大体、有担当的“行家里手”倾囊相助,更有无数从陆军转过来、克服晕船恶心、刻苦钻研技术的普通官兵,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共同铸就了人民海军这艘巨舰的第一块基石。这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心生敬意,热血沸腾。
秦安配资-股票如何配资杠杆-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网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