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方天画戟的归宿:曹操未曾转赠张辽与曹彰的背后
说起吕布,脑海里总是先浮现那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小时候在老家村口玩泥巴,一群小孩分拨扮演三国人物,我总抢着当吕布——理由很简单:他有赤兔马、方天画戟,还有一身兽面吞头连环铠。后来读书才知道,这位汉末第一猛将,其实还没等到三国鼎立那会儿就凉了。
其实“天下三分”这局,是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才逐渐成型。那时候刘备还扛着“汉”字大旗出征,哪来的“三国”?所以把吕布排进“三国二十四名将”之首,总觉得有点牵强。他顶多算个乱世枭雄里的单挑王者罢了。
前阵子去洛阳博物馆溜达,无意间瞄见展柜里一柄锈迹斑斑的大戟,据说正是出自魏武王墓。这下倒让我琢磨开了——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方天画戟?考古队员孙老师还跟我闲聊,说文物标签写的是“格虎大戟”,但形制和小说描述颇为接近。细节决定成败,这种冷门史料可不是随便能碰上的。
话题绕回兵器本身。在那个铁匠铺都稀罕的年代,好马好甲好兵器简直就是流通货币。关羽青龙偃月刀、张飞丈八蛇矛,全都是临时赶工出来的粗活,但偏偏被后人神化得不得了。我爷爷年轻时也干过铁匠活,他常念叨:“古人打刀不如咱现在剁骨刀结实。”想想也是,当年越王勾践剑放现在,也许真没菜市场切肉刀耐用。
至于曹操手里的宝贝,那更是琳琅满目。爪黄飞电、绝影神马不用多提;倚天剑和青釭剑更是让江湖豪杰闻风丧胆。“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连元末明初都还有它的传说。不过论精明程度,还得服老曹。他舍得把赤兔送给关羽,不光因为自己宝马多,更因为关键时刻换条命,比什么都值钱。当年华容道上要不是这份投桃报李,只怕早就命丧当场。
有人猜测,那杆方天画戟是不是落到了张辽或曹彰手里?仔细推敲却发现破绽不少。《三国志》记载逍遥津之战时,张辽确实拿长戟追杀孙权。但再看《演义》,他又变成惯用大刀的人物。这两头对不上号,而且作为昔日同僚,让他举着故主兵器冲锋陷阵,总觉别扭。有次听东北老李讲,他们村祖上传下来一句话:“宁借金银,不借仇家枪。”意思差不多,就是心理膈应。
至于黄须儿曹彰,更加离谱。当初生擒吕布的时候,他不过十岁毛孩子一个,还在练童子功呢!况且据史料,《魏书》明确记载,“太祖每以珍奇遗诸将,而所赐于子者甚寡”,意思就是说,该显摆的时候留给外人看,自家娃反而少沾光。所以那些坊间传言,多半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再补充个趣事。我表叔前年跑去徐州考察,说当地还有民谣唱:“捅义父靠双月(指双刃),英魂散土灰。”当地老人解释,这暗指的不祥寓意,就是谁拿了带血旧主的兵器,都难有善终。不知真假,但听起来挺瘆人的。而且两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用来表现吕布威风八面的,其实都是单月青龙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月”方天画戟。据专家胡教授分析,这是因为清代以后关于冷兵器认知混淆造成,道具师傅图省事随便糊弄过去——小众知识点,又学了一笔!
历史这种东西,有时候比评书还精彩。有段时间我妈迷上收藏仿古铜镜,她翻杂志看到一则轶事,说某地农户挖地基掘出断裂长矛,经鉴定竟为东汉晚期军械残件,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篆字,其中疑似出现过“魏武常用”。虽然真假难辨,可乡邻们纷纷跑来看热闹,把它供在祠堂边角落拜了一圈,大概也算沾点英雄气吧?
其实,从逻辑推理来看,无论送给谁,都不像符合历史脉络。一方面技术有限,即使收缴敌将利器,也未必适合新主人使用;另一方面,那些带有特殊意义甚至诅咒色彩的装备,在讲究门第和气运的大环境下,很可能被悄悄藏起来或者销毁掉。所以最靠谱的一种可能性,是被曹操自己留下做镇帐神器,也许真如墓葬铭文所示,被称作格虎大戟静静陪伴千秋万代,再无沙场厮杀声响起。
去年冬夜喝酒唠嗑,有位专研东汉军事史的小赵突然感慨一句:“你说要是哪一天真能找全‘四大神兵’,兴许比中彩票刺激!”众人哄笑,我爸却摇头道,“神话归神话,到底还是活人的故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选粹》《徐州地方民谣集》《家庭口述档案·冯氏卷》。
秦安配资-股票如何配资杠杆-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网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